宝丰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  今天是

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建设:中原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

编者按

上世纪90年代以来,中原文化成为国内地域文化研究的新热点。这一研究不仅是地域文化研究中不可阙如的环节,而且对于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和现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但就目前的研究态势看,其学术视野和理论分析的学理性还有待加强。同时,由于中原文化对周边地区影响的广阔性和内部构成的复杂性,它与中国文化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、与其子文化形态如河洛文化的关系等,都有待厘清。另外,这一历史文化形态如何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,并形成当代形态的中原文化,也有待探讨。基于此,本期学术笔谈特编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《中原文化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建设研究》课题组的一组文章,以期能将此项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。

中原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

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其所保有的基本精神为依据的,历史上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精神趋向。中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形成于古代中原地区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,它是中原文化的个性所在,并在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史上具有奠基性与核心性的意义。

农业文明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。受其影响,中原文化从一开始就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,形成了一种辩证和谐的文化精神。后来,随着中原文化的不断扩展、传播和深化,逐渐渗透到中原文化的方方面面,突出表现为宇宙观上的天人合一、人生观上的中庸和合、审美观上的美善相乐等等。

面对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,中原文化在辩证和谐的理念引导下,一开始就培育出一种自强自立、开拓创新精神。《易传》中说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”中原文化认为,要生息繁衍、安身立命,就必须革故鼎新、锐意创新。中原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,渐渐磨练出了一种审时度势、拼搏进取、不屈不挠的精神,这使他们不愿安于现状、坐以待毙,而是认识到只有顽强奋斗、开拓有为,才能安居家园,繁荣发展。从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、愚公移山,到现代的红旗渠壮举,都是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。但是,任何自强自立都必须以民族的繁荣昌盛为前提,而民族的繁荣又依赖于科学文化的普及,为此,中原文化还渐渐形成了崇文重教的传统。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,这里人文厚重,自古崇尚人伦教化之道。《国语·郑语》里说“商契能和合五教,以保于百姓者也。”事实上,中原文化一直把风伦教化看作是治理国家、稳定社会、造福民众的重要策略和根本途径。

中原文化在崇文重教的风尚中,立足于对民生的持重,还形成了重功致用的精神。《管子·牧民》云:“仓廪实则知礼节,衣食足则知荣辱。”中原思想家很早就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辩证地统一了起来。中原文化重功致用精神的基本意义是伦理致用,经世治国。其基本层面包括两个部分:其一是以精神导向为主旨的文化致用,其二是以物质开掘为主旨的事功致用。前者既包括精神文化的导向,也包括物质文化中所蕴涵的精神追求。具体而言,则容括着伦理致用、法律致用、艺术致用、宗教致用等不同层面。《墨子·兼爱下》云:“用而不可,虽我亦将非之。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?”后者则是精神追求的物化形式,也是精神文化的表达、贯彻、落实和印证。包括科学致用、重农致用、兴商致用等不同内容,也即表现为对科学创造、农业生产和商业繁荣的重视。

农业文明崇尚辛勤耕耘,所以勤俭节约也是中原文化的基本精神。勤俭精神是中原文化所崇尚的核心品质,勤即勤奋,俭即俭朴。不勤则万事荒,不俭则万事废,所以“勤”和“俭”是朝着同一个目标迈进的。勤俭持家,勤俭治国,所以勤俭既是立身之本,也是立国之本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讲:“克勤于邦,克俭于家。”中原文化的勤俭精神更主要的是立足于中原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,如《周易》里所谓:“君子以俭德辟难。”从社会实践上看,中原地区从古老的帝王传说,到大批卓有绩业的历史名人,再到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,都把勤奋节俭作为人生的核心品质。

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,中原文化精神自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,中华民族的精神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原文化精神的扩充、发展、完善,以及与其他文化精神的交融互渗。从内容上看,中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以农业文明为核心的文化,这种农业文明对中华民族精神个性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。从形式上看,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个性形成中起到了培育、导引、促进、提升、创新、凝聚等作用。两者的结合,使其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,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(作者:史鸿文,单位: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)( 《 光明日报 》2008年02月05日 11 版)

 

宝丰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网站标识码:4104210001

联系电话:0375-6522162 邮编:467400

ICP证号:豫ICP备05017732号-1

豫公网安备 41042102000032号